济水年年春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20-3-9 10:51:41

写在前面

2020年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济源,和全国人民一起,加入到全体隔离抗疫战斗行列中。

于是,有了大量的居家时间;有了无数静下心来的追寻与思考。

于是,在家乡这座小城的坚守与开拓中,那条河再次走进我的神思。

1


第一次知道“济水”的时候,就对这个“济”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济世,济民;匡时济俗,济困扶危;济人利物,博施济众。而济水的作为,也的确如此。

它曾经身系中国十分之一领土面积上的土地和民生,流域所在,产生了古老的中原文明和齐鲁文明,是华夏文明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域;

它曾是自隋以来的所有封建王朝的社稷托付,“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历朝帝王都以“王侯”之位、“国家祭祀”之礼敬;

它曾化身为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丰碑,“清流劲疾”和“温和濡养”的水性引来无数敬仰和向往。

从《禹贡》《水经注》中的“导沇水东流为济”,到《诗经》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从西汉刘向的“通和宜脉,最可称道”到白居易的“至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从魏文帝的“乾光资耀,坤载播液。温方涌瑞,沇源导济。作润岱宗,含云吐澧。瞻洪津而怀德,乘长波而钦智”到朱元璋的“北渎大济之神”,再到乾隆皇帝的“伏以流谦,淆之不浊”……

济水,已经承载了数千年来,国人的太多信仰与风骨。然而,能让我刻骨铭心随时都能想起的,仍是它的——“济”。

诚如文彦博诗中所说:“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诚如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的数十上百个关于济水的庙宇和祭祀所在,每一个都在无声地述说济水的功绩。

2


喝着济水成长起来的名人很多,孔丘、孟轲、墨翟、孙武、管仲、卢仝、裴休、荆浩、李清照、蒲松龄、贾思勰都赫然在列。

慕济水之名不远千里前来济水源头济源朝拜的名人志士更是数不胜数,除前面已经列出的人物之外,还有李白、杜牧、韩愈、温造、王铎、李商隐、元好问……

与这些辉煌的名人相比,曾在济水源头济源做过县令、后官至左谏议大夫的陈省华,名头或许不够响亮。然而,济源的人们牢牢地记住了他。

不光因为陈家一门四进士(父亲陈省华·状元、长子陈尧叟·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三子陈尧咨·状元)的荣耀,还因为陈家一位伟大的母亲。

陈省华的夫人冯氏,贵为燕国夫人,却每天带着儿媳下厨做饭,穿布衣,吃素食,日常事务,每每不计辛苦,躬身力行。有了这样的言传身教,陈家再出几位状元都不奇怪。

为了纪念这一家,济源人民在陈家曾经居住过的、济水西源、龙潭湖畔的延庆塔前,建造了一座四令堂,建成之日,司马光慨然应邀作《四令堂记》。

附带说一句,陈家的女婿傅尧俞也是一位状元。傅尧俞住的地方,正好位于济水东源——济源济渎庙内的小北海东畔。

至今,仍有许多心系后代学业和发展的人,带着孩子到延庆塔前祭拜。

傅家的草堂如果还在,会不会成为这些家长和孩子们的另一个仰望之地?

慧如少康,在近乎蛮荒的夏代,就认识了济水,爱上了济水清波濡养、灌取随意的脾性。

所以,才有了济水东西源之间的夏都“原城”,才有了今天济水河畔的“原城遗址”。

3


它还是一条坚韧不拔的河。

从王屋山上小小的太乙池出发,穿过王屋山下长达百里的地底,穿过波涛汹涌的黄河,穿过荥阳蛛网一样密集交叉的地下孔隙,穿过定陶终于重现的天光,济水三伏三现,奔波不停。

没有庞大的身量,没有数量众多的支流补给。它的入海之旅,注定充满艰辛和挑战,充满了无数不定数。

然而它依然勇往直前。

无独有偶,济水的发源地王屋山,有着一位与他一样心怀梦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物——愚公。

为了给子孙后代开出一条通向山外的路,愚公率领子孙用古老的锄头向大山宣战。

凿下的山石和泥土,要背扛肩挑,运往东海。

多么渺小的劳动,多么巨大的工程,多么漫长的道路。

然而愚公抛给智叟的话掷地有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结果是:挡在愚公面前的大山被天神搬走;千里独行的济水终于抵达大海梦想成真。

最近的结果是:愚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叫响全球的一面精神旗帜。

上至古代文人风骨,历届王朝纲要,哪一样,能与济水文化无关;下至当代城市奋进,个人创新,哪一样,能与愚公精神无关。

这两种文化,令人惊奇地,都在济源产生。

是巧合,还是山川地域本身就有的气场?

4


窗外,柳树已经垂下绿色的丝绦。

刚开始,它们只是一点点的绿蚁,再后来,成了一粒粒的绿豆,这两天,已经变成了一瓣瓣的绿芽儿。

用不了几天,它们就会一头绿翠,满身绿荫。

此刻,遥想,小小的济源城内,从柴庄遗址到龙潭湖畔的延庆塔;从一年四季绿树葱茏的原城遗址到曾经万泉奔涌的万泉寨;从济水河道上古老的永济桥,到曾经与黄河浮舟贯通的济水故道两旁,众多历史和遗迹簇拥下的万物是否已经苏醒,麦田是否已经青翠?那广袤勃发的田野之下,是否依然萌动着奔腾济水、喷涌万泉的梦想?

西水屯、北水屯、南水屯、东马头、西马头、南堰头、北堰头,八平方公里之内,这些与济水历史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村庄,是否也有人像我一样,正在追寻那条古老的河流,和河流两畔曾经的光辉和故事?

仿佛应景似的,朋友圈有人发出了图片:济渎庙后,农民三三两两,戴着口罩在菜地里忙活;西水屯东,桃花片片朵朵,顶着阳光在空气里散发芬芳。

工厂有序复产,店铺分批开门。

企事业单位,用视频会议代替会议室开会,用在家办公和远程办公代替办公室办公和面对面办公。

街上依然冷清,社会和经济却早已有序运行。

听说,就在前几日,济源示范区启动了本年度济源境内的济水河道维护和美化工作,包括遗址恢复、文物整理和各种抢修保护。

衷心高兴。

济水文化已经无所不在地渗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然而,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济水这条河流的存在,知道济水源头和流经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文化需要具体赋像,更需要通过美好的形式展现。

若没有疫情考验,怎知国人幸运;若没有济水曾经,怎能有济源灵秀。

面对济水和愚公,相信,所有的信念都可以变成力量,所有的坚持都可以证见成功,所有的濡养都可以净化人心。

春已归来。尚在屋内的我们,与济水一起期待。

作者: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