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年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7-11-21 11:21:41


◆李秋保(浙江杭州)


那些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岁月流淌,时光远去,那些年的许多往事却依然清新如初,令人难以忘怀。


丙申盛夏,我应朋友之邀来到王屋山下,走进济源市的大山深处,开始了一次旅游观光采风活动。临行前,旅发委的艳萍女士说,要带我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感受一下济源厚重的兵工文化,看一看当年老兵工们的生活场景。


时光是岁月的流痕,岁月是历史的脚步。多少年过去了,兵工早已不再,工厂也已废弃,留给人们的只是关于那些年的记忆。记忆是鲜活而多彩的。赭色的是山崖,黄色的是土地,蔚蓝的是天空,白色的是云团,绿色的是树木,红色的是飘扬在兵工厂上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山川锦绣,风光如画,成为王屋山下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山是凝固的画卷,水是流动的诗行。沿着高等级的旅游公路北行,驶过郊外的乡村农舍钻沟入谷,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一座特色独具的老兵工酒店出现在眼前。心情使然。是出于对老兵工这块牌子和眼前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还是由于自己曾是那些年的一位老军人?我立刻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抬头仰望群山,顿足环顾四野,山之巍峨,水之灵动,境之幽深,景之秀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大呼其美了!




跨过路边的小溪,踏着脚下的石阶,我们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地方。走进,缓缓地走进;观看,静静地观看。不要惊动身边的一草一木,不要放过眼前的一砖一瓦,去聆听每一个与老兵工有关的故事,去关注每一座与老兵工相关的建筑,那里记录着他们曾经的岁月,那里遗存有他们当年的欢乐。眼前,那座高高的烟囱告诉我,这里曾是老兵工们的锅炉房,如今成了老兵工酒店的大堂。外墙看上去有些斑驳,内里却装饰一新,几面用炮弹箱垒就的高墙直立,而那对黑黑的废弃锅炉,则藏于炮弹箱的高墙内,摇身一变成了卫生间。再看,兵工澡堂已被改为快餐厅。作为装饰,或是点缀,甬道旁的矮墙上放有一排炮弹箱。如此布局,匠心独具,让每个游客一走进这里就会嗅出“兵”的味道,闻到“兵”的气息,真以为闯入“禁区”,误入“雷池”,不由得心里紧紧的。而我却不然,作为共和国曾经的一名炮兵,对眼前的弹药箱自然并不陌生。我背过的炮弹箱也远比这里的要多得多。但令人不曾想到的是,那些破旧的炮弹箱,经高人这么精心点化,竟然化腐朽为神奇,绽放出如此的光彩。一座座旧厂房,一个个炮弹箱,以其无言的存在,见证了老兵工的历史,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让我在追忆自己军旅生活的同时,也读懂了老兵工酒店开发者的良苦用心。


那些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兵工这个特殊的行业,总是与神秘和神圣连在一起。因为神秘,从来就是“军事禁区”;由于神圣,常人大多难以企及。随即,我的这一臆断,从《河南日报》美女记者张女士的口中找到了佐证。她曾是一位老兵工的后代,从小就在这个山沟里长大。她说,在那个神秘的年代,来了一位神秘的军人,要去执行一项神秘的任务。车出济源,一路北去。山越来越大,路越走越难。神秘的军人,一脸神秘地坐在车上,手指着远方神秘的大山,不说到哪儿去,只让往前开。走着走着,路到头了,山到跟前了,神秘的军人下了车,神秘地看了看四周,而后神秘兮兮地说: “那好,就这儿了!”就这样,这个山沟里走来了一群老兵工,建起了这样一个兵工厂,人们管这儿叫“二分部”。可厂还没建好,因为种种原因,一切都停了下来,再后来就成了现在的这样了……


一个时代过去了。但,老兵工们那些年无私奉献的精神,兵工企业那些年艰苦创业的道路,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记忆将永载史册。追忆历史,感怀人生。在那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老兵工们,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告别了安居乐业的城市生活,走进了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开始了他们人生的追梦历程。身居深山,他们胸怀天下;条件艰苦,他们奋发图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他们将毕生精力和全部才智奉献给了祖国的兵工事业。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昔日的兵工厂,游走在那些年老兵工创业的土地上,感受他们经历的艰辛,赞美他们崇高的品德,不由得心生敬意:他们就是我们祖国强大的基石,他们就是我们民族崛起的脊梁!



英雄不在,精神长存。老兵工们走了,他们的精神永远屹立在济源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成为新一代济源人奋进前行的强大动力。采访期间,我们在会议室见到了济源市文旅集团负责人。这是一位军人的后代,自己也曾是一位军人,是那种干练的人。他在介绍了济源旅游发展的概况后,信心满满地对我们说,未来的济源旅游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大旅游的时代也将随之到来。济源作为愚公的故里,作为北方的兵工重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讲好“愚公移山”的故事,唱响“第一洞天”的品牌,做活“诗画山水”的文章,实现全域旅游的美好愿景已为期不远。打造老兵工酒店,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待二期改造完工后,老兵工酒店将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关注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把那些年老兵工们的精神,通过旅游渠道传承下来,在广大游客中发扬光大。经过几年的努力,以旅游带发展,以发展促旅游,把这里建设成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名字就叫“那些年·小镇”。


美好的愿景,诗意的想象。 “那些年”,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情小镇,托起的是未来的希望,珍藏的是久远的记忆。


难忘,那些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难忘,那些年风情小镇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