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花间韩彦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5-11 17:55:21

余闲子

1



韩彦,老家下冶的一座小山村。早年曾经多次路过,只是从未仔细打量。不曾想,今天却以休闲的名义走进它,凝视它。

春日,过了谷雨就已迟暮,花褪残红,芳菲渐尽。不曾想,谷雨之后的韩彦却花事正盛,恣意出一片花的世界,春的海洋。

春雨滋润出的新叶已铺满青山,没了桃李,没了雪梨,没了海棠,没了万紫千红,只有那白的洋槐、粉的泡桐,在山梁、在沟谷、在房前屋后开得热闹,开得欢实。

从枝桠间坠下的槐花,是树的铃铛、枝的耳坠,随时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铃铛,也许就悬在田野的闺房;这耳坠,也许就挂在山村的脸颊,才散发出如此浓郁的芬芳。行走其间,就想起了祖母的蒸菜、母亲的饺子,随手捋下一把,贪婪地咀嚼着,享受当下香甜,也回味着过往的温馨。


2



比起槐树,泡桐就显得分外高大,特别威武。粉紫的花也带着几分张扬,一簇簇、一团团地窜出绿叶,在高高的枝头招摇,让人需仰头才得以见到。也许是因了这份张扬、这份招摇,所以败落得快了些,悠悠地飘落在树下、在房上、在路旁、在沟边,散漫的满眼都是。惹的孩子们捡它起来,吹口气,再赶忙双手合拍。那“啪”的一声,就像春天的叹息,飘散在孩子们的追逐里,笑声中。

沟谷里,菜花和麦田相间,一片金黄,一片墨绿,或呈方块,或是长条,彼此相连,相互分割、共同点缀,成了槐花和泡桐的底色。唧唧喳喳的鸟雀、嘤嘤嗡嗡的蜂蝶,经过了昨夜微雨的洗涤,声音分外的动听,在这白色、紫色、黄色、绿色间婉转翻飞。湿湿的、润润的泥土,因了这多样色彩的调和、多种声音的伴奏,也变得灵动起来、活泼起来,绵绵不断地将馥郁的味道送进肺腑,沁润心神。


3



走出槐树,穿过泡桐,视野才开阔起来。突然发现,真正的主角是那层层梯田里、簇簇绿叶上堆叠的白。梯田里的绿叶起伏连绵的那里,那点点滴滴的白就层层堆叠到那里,环绕了整个村庄,蔓延了四面山坡,从清晰直到模糊,仿佛在那绿叶上洒下一层薄薄的春雪。比起春雪,却又少了一丝寒意,多了一份温润。走近去,需要拨动绿叶,才得见全貌。那嫩嫩的瓣围拥着缕缕的蕊,散发着似有似无的香,是那样的娇小,那样地柔弱,只有彼此堆叠,才形成震人心魄的白。像梅花,却比梅花多了一份素雅;像海棠,又比海棠多了一份端庄。田间地头,有人在施肥松土,修剪枝杈。这,就是韩彦的主导产业——山楂了。哦,不,在这里应该叫红果。


4


沿串山脊联着梯田的公路徐徐前行,眼前出现几通石碑,琉璃覆额,青石围栏,苍柏簇拥。忙停下脚步,走进石碑,凝神品读。原来,这韩彦,是一方热土,是王屋山区革命的发祥地,1930年就成立了中共特支,创立了西山枪局。李锡珍、吴振、赵开汉、曹玉随等早期共产党员,以“杂货铺”为名,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虎岭,过封门,抵长泉,在黄河以北、王屋之南秘密宣传革命,开展农民运动;用“铁匠铺”作掩护,在三孔窑洞里垒起红炉,寻器械,找原料,仿制“汉阳造”和弹药,供给济源、沁阳、孟州以及山西阳城,开展游击战争。两年之后的1932年,特支主要负责人吴振、赵开汉等被捕牺牲。后来,又有数近百名革命志士,离开这里,或奔赴抗日战场,为国捐躯;或辗转祖国各地,谋求民族解放;或随军南下,挺进福建......抚摸着李锡珍、吴振、赵开汉等石刻名字,手指的温度在冰凉的青石上流淌,渐次融化开来,仿佛要穿透石碑,穿越历史,去抚摸一幅幅年轻而又苍老的脸庞,去拥抱一具具冰冷而又滚烫的身躯。一阵微风吹过,带来濛濛细雨,激灵地回过神来,再看周围层层叠叠的满数白花,竟然平添了无限的肃穆和哀思。

......

再见,韩彦,沐浴着浓郁的芬芳,在鲜花盛开的时候!

再会,韩彦,手捧着鲜红的果实,在山楂成熟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