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奉仙观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6-1 18:25:25

▲  余闲子


济源城中有一道教宫观,叫奉仙观。这观不大,占地不过6亩有余,前后不过两进院落,仅有三清殿、玉皇殿、山门、厢房、配殿等建筑。院落中的几株侧柏,是近年方才栽植,尚未长大,在猎猎寒风中瑟瑟发抖。背墙而立的几尊翁仲,已饱经沧桑,带着残缺,在冬日余晖中显出几分寞落。耳畔传来的喇叭声、车轮声,打破了它本来的清幽与神圣。

其实,奉仙观很大,可以包容800多年、数个朝代的过往。这里,有李唐的富丽堂皇、赵宋的婉约清雅、金元的粗犷豪放,更有朱明的精细严谨。

我能看到的,只有它渐行渐远的背影了。

那些驳驳的辉煌、绵延的音韵,大约就在它脚步下的尘埃里吧。


1

这观,原本叫“奉先观”。李唐初建,原本有鲜卑血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为抬高门第,营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推道教为国教,尊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为先祖,于此处营造宫观加以供奉。取其供奉先人之意,呼为“奉先观”。老子又称太上老君,本是神仙。唐朝灭亡后,又改称“奉仙观”。

史载,这里“面河被济,左覃怀右天坛,集山川之胜、地形之美聚焉……”。如此胜境,大约是李唐王室建观于此的因由吧。可惜,这里的大唐气象已经无可寻。承载它们的,只有这置于玻璃罩中、字迹难辨的《太上老君石像碑》了。

碑的正面首部、浮雕莲花宝座之上,太上老君端坐其中,二真人侍立左右。其下有文:“我大唐凿乾开运,出震乘时,月照瑶光,构颛顼之昌绪,云浮玉叶,启咎繇之庆胄。高祖受玄德而革命……拯万邦于炎岳,息麟斗而开日月……”这篇用骈体写成的碑文,大量用典,词句华美,气势磅礴,大意是:三皇五帝除蒙昧而布文明,李唐宗室休止数百年乱世,拯救亿兆黎民于水火,乃秉命上天,祖宗护佑,遂在奉仙观内树碑以纪念。

这碑,由河阳县令李儒意、云骑尉李公协、骑都尉李德爽等250位李氏皇族所立。尽管他们“去陇西而违故里,就河朔而客他乡”,却依旧备受皇恩。立碑于此,恐怕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与感恩,是奉仙观显赫地位的历史佐证,应该还另有深意。

这碑,刊立于唐垂拱元年,即685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改元的年月。那时的大唐,正处于风云变幻之中:683年,高宗李治驾崩,中宗李显即位,武后则天临朝;684年,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同年,武则天称帝;685年,武则天改元垂拱。碑文称颂大唐伟业,感恩老子李耳,溢美高宗李治,对当时的、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却未置一词。

这,一定是他们无声的反抗了。不知道,这些反抗者最后的命运如何。可知的是,他们的反抗未起任何作用,武则天依旧高高地端坐在大明宫里,统治着海内关外。他们大概没有想到,即便没有他们的反抗,不光是武则天,连同他们视为私物、为之伤痛的大唐帝国,最终都会烟消云散、难觅其踪。他们刊立此碑的时候,大约只顾着发泄心中的怨恨了,还没有来得及细品老子的“不争之争,莫能为之争”吧。

2

印象中,大德高道之人都是远离尘世、不问俗务的。譬如老子,于王屋山悟道、在函谷关留下《五千言》后,就不知所踪;譬如庄子,面对楚国以相位相邀,嬉笑对曰:你们的君王将神龟弄死,供奉于宗庙,真不如让他在污泥里自在爬行呀;譬如列子,只知其御风而行,不知其生平享年。

不知怎的,渐渐地,那些道教宗师开始出入皇家侯门。譬如司马承祯,曾六入皇宫,享誉海内。譬如丘处机,曾远赴西域大漠,追随成吉思汗。当然,还有将奉仙观发扬光大的贺兰栖真。也许,是他们感悟到了“红尘即道场”的真知吧;也许,是他们开始信奉“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吧;也许,他们是想将道家智慧发扬光大,护佑众生吧。

某年,身为奉仙观主持的贺兰栖真,受宋真宗召见进宫讲经。真宗问:“先生有点金术,人言信乎?”对曰:“陛下盛德睿明,富有四海,臣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方士伪术不足道也……”

我坚信:要说点石成金,不仅是贺兰栖真,任何得道真人、道教宗师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屑的,唯有“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才是道学正途。也难怪宋真宗闻此妙语,龙颜大悦,策封贺兰为“宗玄大师”,大加赏赐,并免除奉仙观的租赋了。

由此,贺兰栖真名满天下,广收门徒,开坛讲经。奉仙观亦得重修,享誉海内,成为名观。

3

步入观中的三清大殿,初看与其他道教宫观无异: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三位老头,鹤发童颜,面带慈祥,手持拂尘,正襟危坐,高高地接受着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再细看,这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椽的大殿显得很是空旷宽阔,高高的神像四周空无一物,静寂中透着神秘;神像下,裹卷大衣、蜷卧椅上、似醒非醒的年轻道士,显得卑微、渺小而又落寞。原来,支撑起这座大殿的,从椽至梁,相互交错,逐渐减少,最后只有两根柱子,紧贴神像,立于地面。这,就是是金代流行的“减柱造”了,豪放之极,粗犷之极,精巧之极。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对该殿进行复修时,曾发现金代工匠所留的“大定二十四年”标记。

有人说,这是贺兰栖真的杰作。我不敢苟同。史载,他于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病逝,享年113岁。金大定二十四年,亦即1184,贺兰栖真已经羽化74年了。大约,这殿是经过宋金烽火之后,由其他高人再次重建的吧。要不,婉约清雅如赵宋,是断不会有此手法的。

最奇妙的是大殿的二柱二梁。东边木柱记载:“桑木柱,桑根也,出于南岭桑榆河,距此二十里”;梁上记载:“柿木梁,柿根也,出于北乡柿槟,距此八里”;西边木柱记载:“枣木柱,枣根也,出于西乡枣林,距此十八里”。梁上记载:“荆木梁,荆根也,出于西乡荆王,距此八里”。 如今,济源尚有桑榆河、柿槟、枣林、荆王诸村,方位远近与记述无异。看来,梁柱所记应该不虚。

这,就是奉仙观又叫“荆梁观”的由来了。

让人费解的是,桑、柿、枣、荆,均是不材之材,何以成为栋梁?其谐音更有“丧事早经”之意,何以用到道观之中?

有人说,是建造者崇尚自然的唯物主义,只要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使用。

有人说,有唐以降,儒释道融合,佛家有“早经死丧” 之说,奉仙观的独特用材,正应了佛道的交融。

有人说,其谐音为“经世早丧”,是道家在告诫芸芸众生,要远离尘世繁华,不为世俗所误。

还有人说,大殿东西二梁内,曾有“日精”、“月华”二宝,后被奸徒盗去。桑者,扶桑也,借用《山海经》“日出扶桑”之典,与“柿”相连,有“日精始桑”之意;枣盛于中秋,借指明月,与“荆”相连,有“早经月华”之意。二者共同构成虚幻的道家仙境,如王屋山之日精、月华二峰。

孰是孰非,我不得而知。

宋代陈尧咨有《赠贺兰真人》曰:“偶分天命过仙家,松竹森森一径斜。此地岂教尘俗爱,主人高论尽南华”。从奉仙观经过,就像是命中注定。这里松竹森森,一条小径通往仙境。如此圣地岂止是尘世之人的所爱,尤其是像贺兰栖真这样的高人,言谈都是道家真言,玄妙莫测。

欧阳修《卖油翁》里那个善于骑射的孩童——陈尧咨,已是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连他都说道家智慧玄妙莫测,况且我等凡夫俗子?

奉仙观是一部皇皇巨著,每次翻阅都似懂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