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的看山笔记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9-3-4 11:25:15

历史道路的久长,使无数人的名字走着走着就走失了,而山的名字却不会走失。山仿佛大地的胎记,从天地诞生时就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是有故事有经历的人,但比人不朽。

最早知道王屋山,是从语文书里一篇选自《列子·汤问》的文言文《愚公移山》。在毛泽东的同名文章里,这篇故事被赋予新的内涵,于是家喻户晓。愚公何许人,姓甚名谁,有什么业绩和经历,笔者不知道。如果不是执着的挖山之举,愚公就和历史上许多被湮没的无名之辈一样,不会留下印迹。

愚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挖山。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有时只一件就够了。想想就叫人敬佩和激动。九十岁的老人,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搬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决心。辛苦一辈子,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过平静的晚年光景,愚公偏要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又需要怎样的意志和毅力!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有了这种精神和境界,历史才会进步、社会才能向前。从这点看,寓言中的愚公和上古传说里的大禹一样,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我原以为王屋山被许多人知晓,是沾了愚公的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了解了王屋山的历史,特别是登了王屋山之后,我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羞愧。

王屋厚重。它自古就是山中的名角,是明星大腕,或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王屋”,或谓“以其山形若王者车盖”,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一洞天。

绝顶天坛峰高1715米,相传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于此设坛祭天,受天符,败蚩尤,一统华夏。历史上,汉武帝、唐玄宗、宋徽宗共20多位皇帝曾上山祭天。明代朱棣在北京仿此建造了著名的“天坛”。一批批高道名士如过江之鲫,张道陵、魏华存、司马承祯、玉真公主纷纷入山修炼于幽洞深谷白云缥缈处,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林立而起。一时间高道如云信众如流,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圣地。

老子留下炼丹池,葛洪写了《抱朴子》,陶弘景在此修道。他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让人有出世之思。你不知道山上哪块石头留过西汉道士的身影,哪条溪涧洗过南朝香客的面孔,哪棵树被唐风摇过,哪朵花又被宋雨滋润过。整座山就是由历史和文化堆积成的。

王屋灿烂。深厚的文化底蕴,绝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寻幽览胜,激发灵感,吟诗作画,养心怡情。北方山水画之祖、五代画圣荆浩创作了表现王屋山主峰风光的《天台图》,药王孙思邈辞官后在山中采药行医济世救民,唐代诗人、茶仙卢仝饮冬凌茶写出了《七碗茶歌》。而诗人们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凡唐代诗歌翘楚文坛巨擘大多在王屋山留下足迹和吟咏。“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写王屋的有 3首,杜甫有两首。白居易期许“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还有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张籍、韩愈、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甚至两入王屋学道修行。宋苏轼、金元好问、明谢榛,都登山赏景放眼风物。王屋山成了摩崖石刻展览馆和文人雅士大讲堂。

王屋清凉。王屋山以雄、奇、险、秀、幽的自然风光而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一处典型的地质遗迹分布区,以地质类型齐全、内涵丰富、地貌景观独特而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观,犹如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森林覆盖率98%,又像养心洗肺的天然氧吧;药用植物1200余种,珍稀动植物、名贵中草药500余种,不啻中药材巨大的宝库。

特别是王屋豁达和从容。身世显赫、经历传奇、地位崇高、名声巨大,却从不张扬炫耀,只是过自己的日子,只是活自己的。不是愚公移山,人们也许还不知道王屋山。其实愚公根本不是对手,无论是生命的长度、财富的厚度,还是身体的高度,愚公都不行。

然而,让我们敬重、敬仰王屋山的,是愚公的坚持,不放弃才会成功。从这点看,是王屋山成全了愚公,让他出名并流芳百世,是王屋山的绿叶捧红了愚公这朵红花,可王屋山从来不说。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屋山也把愚公举在头顶上。这样说,世界上有两座山:一座是立于天地间名叫王屋的山,一座是立在我们心中的名叫愚公的山。

下一篇:遐思济渎庙   上一篇:济源春事存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