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出清泉:珍珠泉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9-7-29 11:32:08

作者:张元刚

济源,济水发源之地,西靠王屋,东望平原,襟太行而揽北邙。三面环山的地貌,不仅让济水在这里翻涌而出,荣登“四渎”,还造就了平地涌泉、清流纵横的奇观。


神秘的济水,润出了传奇济源;清冽的泉水,赋予了愚公故里灵秀的气质。4月4日,济源旅游开启“寻泉之旅”,邀请仁人志士提供清泉线索,越来越多的清冽泉水为人所知,为挖掘济水文化,让文化和旅游相融相和,济源旅游特推出“济水出清泉”栏目,从文字中发现济水源头“水韵盛事”景观。

本期带你寻觅一条大河的初心:“珍珠泉”

济渎庙东北侧,翠竹苍柏掩映的红墙外,有一方古泉,名曰珍珠泉。春日午后至此,但见泉水至清,泉潭约四十步见方,围以石堰,泉西与济渎庙内小北海以地下拱隧相通,东侧有地下渠缓缓引出。一潭静水,潭底的砂砾石清晰可见,无风无波,透彻和煦的午后阳光穿映潭底,日光晒下,但见潭底光影斑驳,那是泉水自潭底汩汩涌出,仿佛大地母亲酣睡中的轻声呼吸,每一次的吐纳,都有串串水泡泛冒,如海中明澈轻盈的水母一般缓缓升起,在浮起水面那一刻漾散开来。潭中央是一口自流井,井沿壁又高出潭底数尺,因丰水时节泉水井喷过于激涌,井口已被村民用混凝土封盖,俯瞰远观之恰若圆石墩柱,而墩柱周边又凿穿有眼,眼中泉水挤涌而出,冲荡着周边的水草植藻,青荇在柔波里曼舒着,新叶与旧蔓恰如舞动的秋山层林,嫩青、鹅黄、墨绿、赭红、灰褐,旖旎流彩,偶尔见有小鱼三两条,在水草间逡巡,时而被潭底泛起的大水花惊散,水面波光反射,映在南侧的泉壁上如帘薄纱缓摆。这,是一片温柔的沉梦中的土地。



静立泉边,天地之间没有风,耳畔只是偶尔听到鸠鹊的轻鸣,眼前只有阳光和这潭泉水自然涌动,物我两忘,思绪放空,恍惚眼前泉潭成了一面古镜,镜像浮光掠影,交代着她的前尘往事。史海钩沉,数亿年前,这方土地是一片远古海洋,而后远古嵩阳、中条等历次造山运动,海水退却,崛起了太行王屋山脉。山间雨雾沉降透渗,积纳于地下,地脉潜流涌动,在济源盆地这片山西高原与中原大地交接的地下冲积砂砾层中涌出。这方泉,在中国的历史上汩汩涌了千万年,在华夏的历史上,激荡出一条大河——济水。


《尚书·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余试图探寻济水的得名,但困于史料漫漶,卷帙浩繁,许多珍籍在历史长河中多已消佚,今存历代学家的相关记载也各有不同,甚至有些记载取自民间传说或作者途听,相互矛盾处较多且难以考据,致今已只可“知其然,而不可知其所以然”。姑妄臆想推之,古时常以地名为水命名,如郑国渠、钱塘江等,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上曰“济者,齐也,齐,度也,贞也”,以此揣思,济水应是主要流域位于齐地而得名,即滋养了“齐国”的水,故得名为济,其源流导自“沇水”,“沇”与“兖”同源同根,兖州为古九州之一,辖区为山东西南部,今以济为名的城市济宁便是兖州府旧址所在。不过亦不乏地名因水而得名,如湖南因湘江简称湘,江西因赣江简称赣。究竟是济水、沇水是得名于齐国和兖州,还是“齐”“兖”得名于“沇”“济”?经过漫长的历史而今已难以定断了,但不管都共同肯定了济水源自河南,其主要流域在山东,曾滋养了鲁西南的“兖州”和地处胶东的“齐国”的事实。济水,历史上是山东的母亲河,这方古泉,某种意义上,可谓齐鲁之根。


禹贡记载“济河惟兖州”,物产丰富,可事农桑,古济水穿过齐国境内,东通大海,有舟楫之利,通航形成连接海陆的运输线,是兖州、青州等州向当时的冀州王都(阳城、帝丘、及今济渎庙西的原城)进贡的主要通道,另有徐州、扬州等贡品亦通过淮泗在菏泽与济水交汇。试想年年岁岁,济水之上,千帆竞发,万橹齐摇,船队往返于各州与王都之间,何其壮观!《孟子》载:齐国作为西周诸侯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初封之时“方百里”,根据近代考古成果其核心区皆临依济水而建,《国语·齐语》记载至春秋时期,齐国疆域已“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济水发挥着胶东半岛和中原之间贸易运输的重要作用,为齐国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姜太公据此,在立国之初,便制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重商国策,大力发展渔盐业、手工纺织业等,国力日渐雄厚,成就了后世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伟业。


星移斗转,世事跌宕。济水见证着古代的富庶,也见证了战争的惨烈与残酷。秦末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峙于济水“入于河、溢于荥”的荥阳鸿沟两岸划定“楚河汉界”,鸿沟属济水水系,是段人工挖掘的河渠,因这场战争,济水也就成为棋盘上的唯一河流,在现实与棋盘上见证了人间的无数沙场点兵,车辚辚,马萧萧,刀光剑影的厮杀。繁华东流,沧海桑田。因黄河历次改道泥沙淤积等地文条件的变化,济水日渐式微。郦道元《水经注》载:“当王莽时,济水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则始枯”。济水逐渐被世人遗忘数百年,此数百年中,北中原济水故道曾溢满东汉西晋王室的胭粉繁华,也曾号啕啼泣南北朝五胡乱中华血流漂橹的满目疮痍。


虽然历史一页页翻过,但济源这方土地在先秦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却还没有和“济”字有着任何联系,春秋前称为“原”,战国时属魏国,称为“轵邑”,秦时设为“轵县”。而这一切,到隋朝开皇二年改变了。是年,有位风尘仆仆的廷吏至此,他奉朝廷之命寻找济水的源头,但当时济水的流域已坍缩几无,许多河段已干涸断流,这位廷吏循着齐鲁和陶丘、荥泽故水脉络溯源到了王屋山下,仅凭历代流传下的文字典籍循迹脉络困难重重。《水经》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而《水经》为东汉桑钦著,《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著,他们著书时济水早“已入黄河不复出,荥泽始枯”。王屋之大涵盖垣曲,覃怀之广辐及温沁,究竟何处是济水正源呢?直到他欣喜的发现了这眼古泉。遂兹报奏朝廷在此地敕命修建济渎庙(清源祠),而后开皇十六年,隋文帝析出轵县北部正式设立济源县,自此,早已成名于山东的济水才赋予这个城市以“源”之誉名,这方土地才有了“济源”如此一个充满着生机与灵动的名字,并沿用至今。在此之前,这方土地的绝大先民还并不知悉此地与济水的联系,甚至今天,济水故道依旧成谜,围绕蟒、湨、珠龙河与千仓渠以及入沁入黄的争论从未休止。一位在史海中难以考据或不可考据的廷吏,改变了这方土地以后千年江山文脉。


这一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济源真正意义上被朝廷钦定为成为一条大河的滥觞。这一年,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不同寻常的一年,隋文帝杨坚大改秦制,重建中央和地方政体,萧规曹随,而后被唐宋元明等王朝因袭直至清末,这一年是为后续一千四百余年的封建王朝重新建章立制,现在还有中国的很多地县名称就是在这一年确定的,如现山东章丘黄河乡政府所在的临济村在同年被命名为临济县。何以高规格建设济渎庙,又设立济源县?而同为四渎之一的淮源,位于豫南桐柏山麓,何以设立为桐柏县,而非淮源县?草蛇灰线,或可从隋朝其后的国策中辨出一二。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令“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举国之力兴建大运河。这条被后世成为隋唐大运河建成后,恰如柄巨弓张弦在华夏大地上,弓通南北,在荥泽相汇,弓以东为经济富庶之地,以西为政治畿辅核心,箭镞的翎部为胶东半岛,而弓柄中心就是古济水成就的荥泽古鸿沟。大运河取部分南济与北济的济水故道,在此基础上新凿运河,铭敬“济水”之意,北段渠起名“永济”,南段渠起名“通渠”,故称“永济渠”和“通济渠”。从此,南北物资经两渠汇入黄河溯流而上,入伊水至洛阳,经渭水入长安,济水故道“漕船往来,千里不绝”,“舟车辐辏,人庶浩繁”,唐时,改通济渠为广济渠,又称南济,其流经郑州河段称惠济河,现有“惠济长桥”遗存,而此惠济也正是郑州惠济区的得名由来。通济渠至宋代后改称广济河,东流为汴河,乃北宋国脉所系,沿岸驿站彻夜不关,商旅往来不绝,船桅如林,桨声帆影,成就了北宋的辉煌和汴京的繁华。南宋后,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降低,加上战争破坏,逐渐废弃。而山东境内济水虽几度消亡,但部分故道一直发挥着漕运作用,上世纪中叶,下游河段济南小清河仍然是条重要的贸易运输水路。


任朝代更迭,官定名称几番变换,但因该大运河“掘河通济”与济水有密切联系,故取名多带“济”字,而民间则一直称其为运粮大运河,取济世安民之意。古时交通主要依靠水陆漕运,济水沿岸和永济渠、通济渠沿岸甚是繁华,不输京畿之地。而今提起丝绸之路的起点,多谓西安,但终究算来,长安只能算是丝绸等物资的中转仓,禹贡中记载兖州主产柞蚕丝和漆,丝绸最早产自山东,后世后有江浙及豫南,而瓷器也多产自中原和东部,所有来自江浙齐鲁豫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均需经济水古河道交汇至黄河,经济源黄河段柏崖仓等漕运西至长安,广义而言,济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源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抚今追昔,济水这条长河,纵然已经悄然隐消在豫鲁的广袤大地上,永济渠和通济渠隋唐大运河也早已干涸,但却留下济源、济宁、济阳、济南、惠济、临济等一个个城市及地名,她们共“济”为名,以勃兴的进取姿态感恩着济水曾经哺育灌溉,用富庶与繁荣印证着古济水流域的地脉兴盛;少康、姜尚、孔丘、孟轲、墨翟、孙武、管仲、卢仝、裴休这些在济水两岸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虽已远去,但他们在中华历史星空上成为群星闪烁,讲述着古济水流域钟灵毓秀的传奇;李白、岑参、白居易、王铎、苏轼等历代诗人虽已履迹难寻,但他们以济水研墨,留下了泛舟济渎“晴山傍舟楫、萍藻生虚空”、“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霜凝远山渚,月净蒹葭丝”、“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等不朽篇章。一个个城市、一位位先贤、一句句诗歌、一段段传说,织就出一幅古今济水流域物质与精神鼎盛文明的锦绣长卷。



上善若水,这方古泉,源本涓涓细流,但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穿过峡谷,漫过沼泽,洇过滩涂,渗过黄土,潜过暗隧,流过明渠,哪怕前面巨流横隔,山高路远,自地下潜流而出,润泽豫北平川,隐于荥泽,又出于陶丘,滋养齐鲁大地,终成一支大河。每一条河流都想保持清澈,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行进中,不免沾染污泥腐叶,而清源公—济水,一直在中原和胶东丰泽的大地上流淌,却从不裹挟泥土肥水,自始至终保持清流本色,实属不易,哪怕涸泽断流,亦不容浊污,或许,这也是其不容于古时乱世的原因。如唐时达奚珣《游济渎记》所言:“不以险阻断其势,不以清浊汩其流,终能独运长波,滔滔入海,沉潜刚克,斯君子之量欤。”济水一直如名臣保持气节般恪守自律,正因此,老百姓才称它为“清济”,唐玄宗才封它“清源公”,也被宋徽宗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太祖封为“北渎大济之神”、康熙和乾隆分别为济渎庙亲书“沇济灵源”、“流清普惠”,乾隆《祭告济渎文》赞之“伏以流谦,淆之不浊”,历代帝王屡次封禅,下诏祭祀。大地上每个流域都有独自的风土民情,共饮一河水,一个济字,蕴含了多少的济世安民的理想,而一切,又都是源于眼前这方小小的古泉。



珍珠泉顺地下渠东流,便是合瓦之地。合瓦地,是本地世居的庙街村民饱含民间智慧的独特发明。先是在田里开挖密布的小沟,用小青瓦扣成“米”字或“井”字形的地下排水通道,再覆土于上。逢涝时,过多的地下水便可顺道排走,同时还有地暖温床的作用,纵使隆冬腊月,大雪纷飞,这片土地依旧片雪不存,生机盎然,地气蒸腾,珍珠泉流出的水,从根部赋予上面的土地以热量与水汽的滋养。得益于此,合瓦地种植作物品质极佳,盛产济渎金蒜等贡品,现在正荠麦青青,茁发随阳。沿着垄上阡陌继续东行,耳边忽听到笑声和捣衣服的声音,望去前方地下渠开口流出一方小池,是庙街村的洗衣池,几位老人正蹲在池边拿着棒槌在石板上捶衣物,一位大妈浣洗着衣服,对另一位老人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感觉越过越年轻,浑身用不完的劲儿,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小康社会,一阵笑声随着水花荡漾在渠壁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济水怀着朝宗碧海的壮志,从源头一路奔流,三潜三涌,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为泉为井,跌宕不改,迂曲永清,苦难成就辉煌,在奔流的过程中不也正是这样润泽和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人民么?


正本清源,廓清宏宇,奔流到海或许曾是一条河流的理想归宿,而在奔流中经世济民,才是一条大河的初心。虽然古济水在豫东鲁西湮没于黄尘烟沙,作为一条大河从现今的水系版图上消失了。但只要珍珠泉这一源头未曾干涸,那么,这条河流便一直都在,哪怕是涓涓细流,流域也并不宽广,或仅在济源东北一隅。因济水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瑰宝和财富,“清济”所蕴含的的深刻内涵已结晶为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济水作为一条精神的大河始终静水深流。珍珠泉的水,这颗大河的初心持续涌动着,吐纳呼吸,寒暑不竭,万古不懈,化为水气在天与地中交融,这股清气充盈穿梭在乾坤之间。


掬起一捧清水,感受地脉源头蓬勃的动力和热量。

清源活水涌动,初心永动。

济水一直都在,并未断流。

下一篇:那些年   上一篇:小沟背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