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清泉淙淙在济水之源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12-3 17:03:49

▲  余闲子

济源,济水发源之地,西靠王屋,东望平原,襟太行而揽北邙。三面环山的地貌,不仅让济水在这里翻涌而出,荣登“四渎”,还造就了平地涌泉、清流纵横的奇观。

清嘉庆年间,鸿儒刘大观编纂《续济源县志》,时任知县何荇芳曾下“搜泉令”,让乡民上报各地水泉,共搜集清泉九十七眼。刘大观据此作《济源九十七泉记》,载入县志。

诸多清泉碧流,连同黄河、济水、沁河一道,在润泽一方沃土的同时,迎来许多文士驻足赏玩,留下篇篇诗词歌赋,成为道道人文胜景。

最负盛名的,当属“不老泉”和“珍珠泉”。

不老泉,位于天坛下、紫微宫前。一股清流潜行地下,从一块巨石间汩汩而出,跌落在画着太极图的水池中,回旋出层层涟漪,让人忍俊不住想要捧起一掬,送入口中,让它沿喉咙慢慢淌下,直沁心扉。有人说,此泉集王屋山之精华,富含微量元素,饮者可长生不老,故曰“不老泉”。

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解释。这泉,旱不枯,涝不溢,常年不歇,伴和着身边的千年银杏树,任岁月散漫而千年不老,凭光阴荏苒而滋润山民,遂成“不老之泉”。
清乾隆年间的举人王与,曾作《不老泉二首》。

其一:“泉名不老阅千秋,沧海扬尘可是真。闻说当年曾大旱,此中饮汲济斯民。”这眼已历千年的清泉,让诗人对沧海变桑田产生了怀疑。曾经的大旱之年,百姓都尽得此泉之利。以己之不老护佑苍生之不老,这是诗人眼中的王屋之“不老泉”。

其二:“觅胜平阳春水边,汀州处处书烟寒。野翁指说丛芽里,犹是当年不老泉。”诗人寻觅胜迹,来到这流淌在一方平地上的泉水边。溪水里的小洲上,水烟缭绕,云雾弥漫。一山野老翁指着嫩芽新叶的丛丛芳草说,那就是当年的不老泉了。
诗人来时,不老泉比现今大得多,景色也更幽美,让他遇见了“偶然值林叟”的清欢。

珍珠泉,位于济源庙高高的红墙之外,石头砌就的水池中,泉水从中央翻涌而出,颗颗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因之被称为“珍珠泉”。因了泉的翻涌,这水越发地清澈、宁谧和灵动。若逢冬季,还有暖暖的雾汽在水面缭绕。穿过济渎庙的回廊构架、亭台楼阁,依着水池边上的栏杆,有心走下去,轻轻地撩拨它,又恐玷污了它的圣洁。

是的,就是这一池清泉,成就了位列“四渎”的济水,哺育了济源、济阳、济宁、济南......

宋代名相文彦博有《珍珠泉》:“三环叠涌泛珠流,群水相从落济沟。一派山光倾翠巗,暮春逐景最堪酬。”这泉水,呈环状叠叠翻涌,如珍珠颗颗滴落,相聚而成济水,映照着翠绿的山色。在诗人眼里,春天是济渎庙珍珠泉最美的时节。

是的,春是生发的季节,唯有具备了春的生发精神,有了不竭的动力,济水才能“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最具文艺范儿的,大概是卢仝泉了。

《济源县志》载,卢仝泉在济源县城东门外,因卢仝在此引水煮茶而得名,因卢仝号“玉川子”,又称“玉川泉”,简称玉泉。明万历年间济源进士段国璋,累官至清太常寺卿、工部左侍郎,因敬重卢仝,在卢仝泉畔建成庄园,称卢墅段园。

这泉水,因曾被卢仝煮茶的缘由,自带一脉茶香,别具文墨诗情,更因了段国璋的推崇,在济源别具地位,引人注目。

清末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济源人刘迈园,有《题卢仝泉石》二首。

其一:“卢仝旧井茫无校,枕石犹生七碗觉。水共风清无尽时,尽归茶谱藏诗窖。”那时,卢仝当年煮茶所用井泉的准确方位,已经无法确认,只找到了一块泉石。由这块泉石,诗人又想到了卢仝的“七碗茶歌”。这汪清泉伴着清风,就如卢仝的茶谱、诗歌一般,永留后人心间。

其二:“烟柳鬅鬙怪石前,段翁留我玉川泉。临池万斛珍珠滚,好似当年茶浪旋。”春柳如烟,如散乱秀发,在怪石前摇曳。段园的主人挽留他在卢仝泉边。那泉水翻滚,如珍珠,如当年卢仝沸腾的茶汤。

如今,卢仝泉难觅,玉泉石好找。这块背负着盛名的石块,青石质地,自然成型,阴刻篆书“唐贤卢仝泉石”,为明代遗物,现保持于济渎庙。
都说,山因文而名,人因文而显。不曾想,泉亦如此。

最具超凡脱俗的,是金莲泉和鸣钟泓。

有人说,金莲泉位于玉阳山灵都观后一里左右的山间,因水中生莲而的得名;钟鸣泓位于玉阳山灵都观以西三里许,因飞流石上、声若钟鸣而得名。这两股泉眼,因居于道家圣地,终日陪伴玉真公主,而别具道家神韵。

宋德方,金代著名道士,随丘处机抵达西域、“一言”而劝成吉思汗“止杀”的18弟子之一。有《金莲泉》、《鸣钟泓》各一:

《金莲泉》:“道侣殷勤凿石渠,金莲泉脉入灵都。暗穿竹径仍清冷,为我烹茶敌酪奴。”道友们共同努力,凿开石渠,引金莲泉穿过清冷的竹林,进入灵都观内,用来煮茶烹茗。

《鸣钟泓》:“数仞悬流聚一泓,时闻渊底巨钟鸣。多疑惊觉骊龙睡,恐失明珠故作声。”这泉水,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流而下,聚而成潭,成渊,如金钟鸣响。这声音,仿佛沉睡的骊龙,因担心明珠丢失而发出吼叫。

王与,这位清乾隆举人,大约醉心于道教胜迹,在题咏过不老泉后,追随着宋德方的脚步而来,同样留下了《金莲泉》、《鸣钟泓》:

《金莲泉》:“金莲名号挂灵都,一脉空留碧涧隅。昔入仙厨烹御荈,今供民舍洗薤芜。”因时光境迁,王与来时,这股曾经属于灵都观、为玉真公主烹茗的金莲泉,流淌在寂寞的山间,已经成为寻常山民洗菜淘米的地方。

《鸣钟泓》:“万仞山间半亩泓,时闻飞瀑起钟声。鲸铿水面山僧觉,龙吼波心野客惊。翠毡旌旄千尺藟,苍萝仪卫百年柽。萧然对坐情无极,散步归来暮霭横。”虽然金莲泉已经没落,鸣钟泓却不减当年。万仞山间有大约半亩的深潭,瀑布飞泻如巨钟轰鸣,惊醒了山间僧人恬静的美梦,令山野闲人胆战心惊。水池周边,藤蔓茂密,红荆罗列。他在池边闲坐、漫步,直到暮霭沉沉仍毫无归意。

也许,是这激荡的山泉,让尚书谷更显清寂,一如他的心性。

在济源,进入文士笔下的泉流有很多。清《济源县志》载,唐代郑辕、崔全素笔下的“蒙泉”,在沁河枋口。文彦博题咏的“拔剑泉”在济渎庙东北万泉寨,世传王子乔拔剑于此,有泉涌出;“月泉”,在济源县城以北,明净如秋月,东流入济水;“双泉”,在济源县城西南,因双泉并流而名。金代李大方所写的“窦家溪”,在济源县城北铁岸附近;《五色泉》在济源县城北窦家溪南,泉下有五色彩石。

还有灵泉,在天坛峰下十方院一侧;有麻姑泉,在玉阳山麻姑庙前;有龙泉,在蓼坞;有凤跑泉,在碑子;有平泉,在堰头……

只是,这些被载入诗文的清泉,已经渐行渐远,难以寻觅。
它们的远去,不知是缘于岁月的变迁,沧海终成桑田,还是泉水也有生命,正在进行短暂的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