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王屋老街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9-1 17:02:00

余闲子

老街不老,才刚刚建成,新气未退,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老街很老,一砖一瓦皆是老物,一柱一石均按旧法。与其说是开发建设,莫若说是恢复旧貌来的确切。

站在王屋山景区五行广场西望,绿树密叶间,灰瓦青砖次第勾连,牌坊门楼相互掩映,仄仄小巷委婉曲折,条条幽径钩环盘迂,一座座明清风格的老宅、旧铺星罗棋布于向阳坡地。这,就是传说中的王屋老街了。

沿着碧水石塔边的条石台阶拾步而上,就来到老街东门了。门额上青砖雕刻“履祥”二字。有人介绍说,这是步入祥和之境的意思。不知怎的,我还是想起了《周易》里的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万事只要处位得当,中正不偏,即便是踩到老虎的尾巴,也不会被咬。这样的解释,似乎能更体现老街里蕴含的智慧。要知道,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轵道”的重要节点,是连接三晋诸国、西进强秦陕地的战略要地,是豫晋陕数省商贸通衢。也许,唯有用《易经》智慧方可诠释其在频仍战乱中保持繁荣的深刻奥秘。

入东门,“妙应”二字刻在一塔式构筑边上,内嵌一石刻画像,慈眉善目,羽衣飘飘,栩栩如生。绕过塔式构筑,青砖神龛里,一座神仙塑像被红绸覆盖,尚未开光。周边墙上有小的神龛、香炉,边上有古井。这一定是供奉孙思邈和其他古代名医了。据载,一代名医孙思邈被封“妙应真人”,晚年在王屋山区采药行医,悬壶济世,仙逝于王屋山中,后人多供奉膜拜。将这位仙人置于老街如此显要的位置,既有复建者追慕先贤的敬仰之情,也有他们期盼这方土地健康平安的愿景吧。

接下来,就是一个个古朴典雅的传统院落了。青色的砖,灰色的瓦,木格的门窗、屏风,精致的木柱、石础,灵巧的各色雕花,有意保留的老榆古槐,共同围筑成一方古朴、静谧的农耕文明。相似的院落,又透露出不同。不同在门楼的宽窄高低,院落的进数大小,房屋的层数间节,装饰的华美简朴。有的似农家小院,有的像乡绅老宅,有的如官宦旧第。出入其间,仿佛和一位位身份不同的先者攀谈,感知着他们的衣食住行,体悟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座座别致院落前后的桃李杏梨。太阳,从朵朵白云间穿越而下,透过层层密叶,映照得杏黄桃红,嫰梨青青。山风,从远处沟谷中徐徐而来,摇动根根枝桠,送来阵阵果香,惹得人心动口馋。

院落外,树荫绿叶下,一个个石桌石凳似精心布局,又好像随性摆放。有的采用石条石板,有的干脆原石罗列,还有的是废弃的磨盘碾磙。不由地,就想起了小时候。每到饭时,邻里们均粗瓷大碗,或馒头稀粥,或捞面干饭,都端到门外去吃。大人们蹲坐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嬉笑追逐,这个碗里挑一筷,那个碗里喝一口......之于现在,若能约上几位好友,弄两瓶啤酒、几盘小菜,或沐浴山风,或闲看白云,或笑对斜阳,或翘首明月,彼此小酌闲聊,那就真的是再无他求了。

绕过几排传统院落,就到了一条仄仄的小巷。层层的石板台阶,依山坡起伏蜿蜒,阶旁青砖砌就的小沟清流淙淙,两边是一间间青砖栅门的单层店铺。这是食锦巷。转折蛇行数百步,出食锦巷,又进入了石井巷。一样的巷道弯弯,一样的台阶次第,一样的清流淙淙、商铺比邻。只不过,路面的材质变成了光溜圆滑的鹅卵石,随性地起伏凹凸;房子的墙体变成了暗红色的砂石板岩,平整的犹如刀切。无论是食锦巷还是石井巷,都因了那份原始的材质、精湛的工艺,显得古朴而灵秀;都因了那曲折的小巷、淙淙的清流,变得婉转而生动。因店家尚未进驻,这巷子又平添了几分空灵和清幽,让人想起了戴望舒笔下的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有人说,水即是财,水能生财。还有人说,人因水而平和,归根到底还是和气生财。这两条别具匠心的小巷,因了那青砖砂石而质朴,因了那两股清流而和平,一定会迎来它人流如织的那天吧。到那时,一定要来此小住,沿着这青砖石巷,信步于这王屋山间的“清明上河图”,访便每间店铺,尝遍各色小吃,购遍各色特产。唯有如此,方能弥补今天的缺憾和失落。

出小巷,拐进一个有着高高台阶的小院,“玉壶春”三个超凡脱俗的大字刊刻门额,数盏黄色纱灯悬挂檐下。屋内,茶案几座一应俱全;屋外,古色古香的遮阳伞静静而立,仿藤沙发环列圆桌。绿树茵茵墙边,清水荡漾小池。玉壶春,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老字招牌,高悬于此,一定是在等待贵客光临。真希望有一天,可以携三五知己,闲坐于此,或海阔天空,胡侃瞎聊;或品茗饮茶,彼此心语;或琴棋书画,附庸风雅;或不言不语,看光影移动......

天也作美,虽已值夏却如暮春,阳光明媚而不灼人,百花虽尽却绿树茵茵。行走在这老街老巷,山风拂面,透着丝丝凉意、阵阵清爽。只想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清风吹送这古老入怀,静静地体验时光倒流的感觉、岁月轮回的玄妙。

不远处,阳台宫里清修者的钟声悠然而来,清脆中透出淡然,淡然中传出幽远,为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街道平添了几分仙气,减退了几分世俗。也许,唯有这份仙气和脱俗,才不负它的清雅,让人在匆忙中沉淀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