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拜谒王屋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9-30 16:22:19

◆  李小茜(广东深圳)

拜谒王屋,我是带着七分欣喜、三分不安前往的,像去见一位不曾谋面但又神交已久的老友。

说神交已久,是因为早在学生时代,读到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时,脑海里便自行搭建一个荒芜、峭壁、高耸、黄土的大山巨岭的形象。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王屋山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变得充盈起来。我赫然发现掩隐于神话故事的表象之下的,是另外一个低调厚重、丰富多元的人文王屋。巨大的落差,勾动着我的魂魄,让我对其痴迷起来。

这次来王屋山,就是想让这么多年的精神参仰附着在具体的实物之上,让游荡的神灵归位,萦绕的景情对应。


来到王屋山下,我发现虽然愚公已经不在了,但是愚公的精神索引还在。一座红墙巨石砌成的雕塑,刻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鎏金大字,在群峰环伺的大山之间,顶天立地。小小的躯体和巍巍的大山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让人为之震撼。

这便是我心中的王屋山。在别的地方,给人看的是山山水水;来到这里,当门给你看的就是这种精气神。

带着这种精气神,我来到了阳台宫。时间尚早,依山就势而建的阳台宫被一片肃穆清冷的氛围笼罩着,几缕薄雾萦绕的木质建筑与山石合为一体,宛若置身于清冷的仙境之中。

拾级而上,蓝色的竖匾高悬在门额上,“阳台宫”三个大字赫然在列。宫宇红墙绿瓦。飞檐翘角的楼饰轻逸流畅。步入院内,古木悠然,清幽旷达。大殿沿着中轴线排列。首殿是三清大殿,殿内三清坐像位列正中,各类浮雕环伺两侧,殿柱附有祥云游龙,殿顶为层叠的八角藻井,殿后是三檐三层的玉皇阁,龙头云嘴,斗拱层叠,壮阔无比。

阳台宫背依天坛山,三面通达。凭栏远眺,俯仰间群山万壑尽收眼底。渺渺间,一种万物苍生皆在心内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人头攒动的殿堂前,燃香拜谒,祈求心想事成。


不由得感叹那个唐朝的道士选择这样一个纳天地之灵气、集万物之精华的地方建造道观,供自己清修,任世人垂拜,是多么有眼光啊!出了阳台宫,便惦念着山顶——这是王屋山的灵魂所在。王屋山险峻挺拔,通往山顶有缆车。人们多选择坐缆车上山,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拜谒王屋山的最好方式,于是决心用脚跟王屋山来一次亲密接触。

通往山顶的是一条山道,不宽,蜿蜒盘旋,掩隐在一片青绿中。我沿着山道而上。小雨之后,石阶上是风雨之后的落黄。薄雾卷卷,时疏时密地袭来。隆隆的水声从山头的密林里传来,两旁的幽谷中有布谷鸟的叫声。

山道上的人并不多,少了旁人的干扰,反而多了些自在惬意。这山一峰连着一峰,眼前的峰并不高大,但等我真正登上峰顶之后,才陡然发现,有另一个山峰在前头。这仿佛一场修行。它指引着我,给我希望,让我努力,却又不让我轻易登顶。等我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变得平静、麻木,甚至放弃登顶的决心时,攀着攀着,猛地一抬头,才发现真的到了山顶。


那一刻,我站在 1700 多米的天坛顶,心中涌动的是无比的舒畅和诗意。登上天坛阁,应了那句古话:无限风光在险峰。蜿蜒的溪流,巍峨的群山,盘旋的飞鸟,皆匍匐于脚下。与云天为邻,与山风为伴,是何等的快哉。

站在天坛顶,沉寂在我脑海中多年的积淀此刻全部苏醒了过来——愚公来了,黄帝来了。他们从神话中、史书中走来,在这群峰之巅不停地寻觅,找到了对应的位置,让我脑海原本模糊不清的印象有了轮廓。

那一刹那,我豁然开朗,中国有那么多大山,为什么只有王屋山才能孕育出这样动人的故事?什么样的山出什么样的神仙。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只有王屋山,才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冀。

思忖间,有人嚷着下山了。我弯下腰,深深地向群山鞠躬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