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秋意秦渠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10-22 17:14:07

▲  王峰

初晨,薄雾。风早已浸满了秋意,裹着薄凉让人打着冷战。天高云淡,葱茏的万物开始浮动着秋色,虫儿蝶儿都在拼着命演绎着,以最华丽的表演谢幕。

蜿蜒的沁河在太行山中横冲直撞,但“青山挡不住,依旧东流去”,终于在五龙口挣脱太行山的束缚,冲出群山,一泻千里。当地人称沁河出山处为沁河口,或者五龙口。

伫立在沁口废弃的老公路桥上,能近距离窥探两岸的山体与秦渠。这座20世纪60年代沟通两岸的交通枢纽,在岁月的侵蚀下,宛如暮秋,已经风雨飘摇,禁止车辆通行,只能方便两岸乡亲往来。与它相对的秦渠,穿越两千余年风雨沧桑,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穿越千年,延续千年,在青山绿水间守护自己的天地,惠及两岸的百姓,体现自己的价值。

“摩云两壁夹寒流,谷邃天高爽簌幽;翠扑衣衫岚影动,凉浸肌骨水光浮;凿渠尚赞卢侯绩,作赋还生楚客悉;吹尽六尘清境界,胜游何必在清秋。”清代文人段景文的《沁口秋风》是济源十景“沁口秋风”的经典佳作。


秦渠,静卧在山脚下的沁河之畔,被时光遗忘,又被岁月侵蚀,却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这青山碧水之间。如今,它宛如出岫的朝霞,打开封存千年的长卷,用洁净的山水、黛青的枋门、厚重的容颜、质朴的笑脸充盈着寻梦者的笔墨与纸笺。

秦渠,堪称中国水利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自秦代修沁渠坊口开始,历代这儿的水利工程都闻名遐迩。司马孚、卢贲、温造、阿合马等都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秦渠因有他们而成千秋伟业,他们因秦渠而名垂青史,恰似伯夷、叔齐,相得益彰。

“若天晹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枋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枋门上方石或青苔珠链,或斑驳残破,当初的斧凿痕迹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这还是当年司马典农集两岸数万天然方石的石头吗?数万方石,坊门只占用了仅仅一小部分,其余的呢?应该还有一道石筑的堰坝吧。是湮没在洪水挟带的卵石之下呢?还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流失了呢?十余年来,我无数次品读历史尘烟里的片言只语,希冀能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稗官野史的零星文字、传唱的民谣、传承的民俗都让我整理来,一次次去触摸秦渠的脉搏,希望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为什么我如此痴迷这些历史里的尘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沁口的枋门,遗留下来的有十余座,始建于不同的朝代,精致绝伦的雕刻、古韵天然的图纹、威严庄重的石像、斑驳残缺的碑记,都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枋门象征着忠、爱、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停留的过往,也收藏了经年轰轰烈烈的故事。

温润的秋阳镀亮荒远的历史,濯洗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庄严、折射着厚重、隐喻着大义的枋门,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只能在遗留下来的片言只语和残碑拾遗中寻找当年心系百姓安危、情牵黎民疾苦官吏的浮光掠影,在迷离的记忆里翻阅着他们动人的故事。

站在季节的端口,挽起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到云端,借光阴为笔,采风景为墨,陈旧的秦渠记载着一项隽永绵长、深远博大的水利工程,延绵2200余年的功德,一如既往地滋养20余万亩的良田,旱涝保收,让沁河两岸人民代代受益。

放下追忆的心情,我悄然离去,不惊醒秦渠沉睡千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