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宅幽且盘旋

文章出处:济源旅游网发表时间:2018-10-17 17:00:27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每次来盘谷,都会情不自禁地默念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闲来无事,我又晃荡到这里来了。

谷口前,东西二山,巍然并秀。南北长谷,芳草凄凄。陡壁悬崖之上,翠柏簇生,林立高峰之巅;山巅林梢尽头,白云浮动,悠悠天际之外;折折幽谷深处,绿风轻拂,撩动衣袂发尖。鸟声,蝉声,长一声、短一声的,从翠柏林木间直抵耳孔深处。

半山平地,翼然有亭,内树石碑,那就是乾隆御制的碑亭了。这石碑,被称为《歌盘谷合契》碑,上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乾隆《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一位文坛宗师,一代千古帝王,相隔千年,因了这道荒山幽谷,因了这个闲逸归隐的李愿,在一块石碑上相遇,也算是一段奇缘了。

山因文而名,人因文而显。盘谷和李愿该是何等的幸运。公元801年的长安,繁华而又冷漠。怀抱济世之心的李愿,带着几分失望、几分寞落,就要离开了。济源的盘谷,将是他的归处。唯有那里,他的灵魂才不至于被委屈、被蹂躏。韩愈,正等候调官,前途未卜,心生郁闷,面对即将归去的李愿,有惜别,更有感叹,《送李愿归盘谷序》在竹管毫尖,和着胸臆一挥而就。那郁结之气化作数声感慨,引来千年共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之所为也。吾非恶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知遇天恩,成就一番事业,我并非厌恶地想要逃脱,实在是命中注定,不可能侥幸得到啊。于是,只能回归故乡,“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这,大约是隐逸者的心声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远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不能有幸而得,宁可独善其身,绝不同流合污。这,是文人的自觉、文人的气节、文人的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退而隐,才是灵魂的觉醒,生命的回归,才是大解脱,大自由!

数年后,韩愈曾到此寻访李愿。《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追记了此事:“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韩昌黎印象最深的,是那“长剑倚太行”的瀑布,还有那新鲜的木蕨菜:“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他也想随李愿留恋于此,只可惜君恩未报,不能如愿:“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家请官供不报答,何异雀鼠偷太仓。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

追慕李愿的,何止韩愈一人。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也曾流连于此处,刻石立碑记述韩愈、李愿之事、之情。他在《游盘谷》中写道“甘泉注肥畴,茂草映修木......白鸟依芦塘,菰花映茅屋......好事买名石,镌文寄崖奥。”只可惜,这名石镌文已无处寻觅了。元好问,也在此留下了《龙水吟·同德秀游盘谷》:“接云千丈层崖,古来此地风烟好......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在山间老。”

渐渐地,这山崖沟谷就成了文化高地,历久弥盛。乾隆还是弘历时,就时常诵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很是神往。然而,他却将河北田盘误为李愿隐居之地。后得知济源有枋口、有盘谷,派河南地方官实地查看,才正本清源,遂成《济源盘谷考证》,以检讨自己“居田盘,每假借用之”的错误。这盘谷,也就被钦定为“名山胜迹”了。

“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将自己的误读摩崖刻石,昭然于世,是一代帝王治学的严谨、胸襟的开阔,也许还有几分对隐逸贤达的渴求和追慕吧。

出得御碑亭,拾阶而上,就是历尽沧桑的盘谷寺了。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白塔,已历千年,不言不语。那曾经明黄泛光的琉璃瓦,随年月渐次黯淡。瓦缝间,几束荒草在风中摇曳。它一定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雄宝殿前,灵巧别致的“秋叶池”,还在滴滴答答,仍然清澈透亮。似乎只有它,才能诉说过往,映照过往。这,可是“盘古之间,泉甘而土肥”之泉?只是那“土肥”之土,却不知该到何处寻觅了。

盘谷寺,最初并不是寺,而是夏代少康的祭祀之所。北魏太和年间创为佛寺,历世而弥盛,隋唐多有扩建。至明一代,有建筑30余座,被称为“十方大盘谷寺”,豫、晋、皖僧人多到此受戒静修。想来,李愿归来时,这寺庙里一定是有大德高僧常住的。与僧人往来,坐禅谈佛,也该是李愿的一件快事了。

距寺后深谷百余步,有一采石洼地,片片碎石温润细腻,柔而不绵,钴而不刚,质若美玉,色如琼瑶。这,就是传统名砚——盘谷砚的采石遗迹了。这砚,始于汉,成于唐,盛于清,历代文人推崇备至。宋代苏轼诗云:“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砚谱》评说:“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合”。韩愈对这砚也倍加喜爱,曾为儒生高常作《天坛砚铭》:“仙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不知,隐居此地的李愿,可曾用过此砚,可曾以此砚相赠韩愈、卢云夫。

沿寺后小路攀登而上,行数百步,至一平坦石台。虬枝斜出,山石相叠,好似一盘石磨。这山,也就叫做磨脐山了。台下,幽谷依山势曲折,荆棘灌木布满沟壑,有羊肠小道蜿蜒其间,很少有人行走。唯有这平台,可立可卧可倚,可歌可吟可舞;可观岭头云,可待溪涧月;可沐八面来风,可赏四方美景。东向,沁水环流,不舍昼夜;西面,燕川苍茫,云霞含烟;仰观,悬崖壁立,倚剑太行;俯视,林木葱郁,云出幽涧。其间,空谷寂然,云烟浮动,古寺寥然,袅袅梵音萦梁不绝,晨钟暮鼓悠扬远逝。此时此刻,大约最适合吟诵《盘谷晴烟》了:“非云非雾谷底生,无端浓淡自消盈。青山断处笼图画,白练拖来映素清。双鹤冲开天欲晓,一犁耕破雨新晴。欲从李愿归深隐,别有人间乐太平”。

李愿“坐茂树以终日”,大约就在这里吧。他终日坐卧行走于此,闲看白云舒卷之际,眼见巍巍太行壁立于后,逶迤左右,更兼连绵孔山起伏于前,这燕川也就如盘似碗了。他会不会怀疑,盘谷并不是这古寺后的幽谧山谷,而是这五十里燕川呢?也许,“盘谷”其实是“盘古”的讹传,正因为盘古大帝在此开天辟地,才留下如此神奇的地貌。想想,距此以西百里处的王屋山,女娲曾经在那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再想想,少康曾经在这里朝拜祭祀。这“盘谷”和那位开天辟地的“盘古”,还真有些关联呢。

这是我的臆想,还是本来如此!